【清遠紅色革命遺址】中共北江特委文洞黨訓班遺址和文洞革命根據地紀念碑
清遠高田文洞,處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南連筆架山而臨附城江埗通清城,北靠濱江山地出魚壩而通英德,東出高田、橫石面臨北江,山高林密,地勢險要,回旋余地大,是一個建立革命根據地的理想之地。1940年初,中共黨員練鐵在清遠縣建立軍民合作站文洞分站后,深入發(fā)動群眾,并發(fā)展了一批黨員,成立了文洞黨支部。
由于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清遠縣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全面抗戰(zhàn)開始后,黨組織發(fā)展壯大急需大量具有較高理論水平的黨員干部,鑒于當時的黨員文化水平較低,黨的理論知識較為缺乏的情況,中共北江特委和清遠縣委把舉辦黨員訓練班,作為重點工作來抓。1941年6月,北江特委在文洞張社揚家舉辦黨訓班,此處遠離居民區(qū),且單門獨戶,非常適合進行革命活動。第一期黨訓班參加人員是北特管轄的各縣新黨員43 人(其中女同志10多人),還有清遠的新黨員朱志明等人參加了學習,主要學習馬列和毛澤東著作,時間一個月。該班由金陽主持,協助辦班的還有李福海、梁莊儀、蔡瑩等。張社揚在這期辦班中為學員們的生活所需做了大量工作,被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接著,清遠縣委又在此地舉辦了一期15人參加、為期15天和二期10人參加、為期10天的培訓班。通過黨訓班的訓練,提高了干部素質,擴大了政治干部隊伍。
1945年5月,東江縱隊西北支隊和清遠抗日同盟軍大隊(又名廣東西北區(qū)抗日同盟軍大隊)進駐文洞,支持當地黨組織成立鄉(xiāng)農會和以張耀倫為隊長的文洞游擊隊,建立文洞抗日根據地,發(fā)動群眾進行減租減息,團結抗日。解放戰(zhàn)爭時期,西北支隊派鐘文清到文洞,與堅持在文洞的張耀倫等18人組成武裝小分隊,恢復武裝斗爭。1947年1月,中共粵桂湘邊區(qū)工委派中共清遠縣委副特派員方君直到文洞,與文洞游擊隊一起鞏固和加強文洞革命根據地建設。同年秋,廣四清邊區(qū)負責人馬奔按照中共粵桂湘邊區(qū)工委的戰(zhàn)略部署,派副大隊長馮開平率一支近50人的英清邊挺進隊,配備機槍兩挺,進入清遠文洞,與張耀倫分隊合編,動員原東縱西北支隊在文洞、黎洞復員的戰(zhàn)士歸隊,成立英清邊獨立中隊,武裝人員發(fā)展到100多人。1947—1949年,文洞革命根據地多次打敗國民黨軍隊的“掃蕩”,在斗爭中鞏固、發(fā)展和壯大。1949年10月13 日,解放大軍經橫石、高田向清城進軍,文洞獨立中隊一小部分由張耀倫、張煥率領做好修路、帶路和后勤供應工作,代管大軍沿途繳獲的軍用物資;大部分則由張祥、陳川帶領下在橫石圩與南下大軍會合,從水路進發(fā)參與解放清城的戰(zhàn)斗。
中共北江特委文洞黨訓班遺址位于清城區(qū)飛來峽鎮(zhèn)西坑行政村下赤坭村東面約700米一處名叫三妹坑(又名三貝坑)的山坡上。原為一座三間兩廊民居,始建于清末民初,石頭夯土墻,懸山頂?!按筌S進”時期,張社揚一家遷往下赤坭村建房定居,舊居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拆除,原址已變?yōu)楦?,目前用作種植桉樹。張社揚父子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文洞山區(qū)的革命堡壘戶。從1940年起,他家就成為中共地下工作人員到文洞工作的聯絡點。1944年春夏間,國民黨軍隊進山搜捕共產黨員,有一人來不及撤出,仍藏在他家閣樓上,張社揚的父親張四機智地騙走了敵人,使該同志安全脫險。1945年7月27日,國民黨軍隊對文洞進行大“掃蕩”,張四因埋藏地下黨存放在家里的數百本馬列書籍和印刷材料走避不及,被敵人當場殺害。1957年,下赤坭村被評劃為抗日游擊區(qū)村莊。
中共北江特委文洞黨訓班遺址
文洞革命根據地紀念碑位于清城區(qū)飛來峽鎮(zhèn)文洞村委會辦公樓旁,始建于2000年,其時為方錐形、碑首灰塑紅色火炬的鋼筋混凝土建筑,2018年11月和2020年10月修繕。紀念碑背靠山體,坐東向西,屹立于憑吊場正中位置,占地面積720平方米。碑體呈大致三棱柱、尖頂,通高9.9米,鋼筋混凝土搗筑,碑的正面為陰刻白底黑字“文洞革命根據地紀念碑”?;侍菪?,兩側設六級臺階,碑座呈三棱柱形,表面貼黑大理石。碑體漆成淺灰色,每面寬1.4米,碑座正中鑲嵌“文洞革命根據地紀念碑記”一方石板。紀念碑平臺下為寬闊的廣場,紀念碑于2011年11月被清城區(qū)人民政府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文洞革命根據地紀念碑